close
日本,茶道,茶文化,吐蕃,唐代
提問: 關于茶的資料 問題補充: 我想知道如下問題,有沒有一個網址或電子書能回答我的問題!謝了

1茶怎么分類?什么樣的人適合喝什么茶?
2喝茶在當今社交時有那些禮儀上的講究?
3怎樣泡茶&喝茶才健康
4……
医师解答: 中華茶文化的悠久歷史

唐代陸羽《茶經》稱"茶之飲,發乎神農"。傳說"神農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"。中國是發現與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,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。茶樹原產于中國的西南部,云南等地至今仍生存著樹齡達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樹。四川、湖北一帶的古代巴蜀地區據歷史的記載是中華茶文化的發祥地。從唐代、宋代至元、明、清時期,茶葉生產區域不斷擴大,茶文化不斷發展,并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。茶,這一古老的飲料,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。

茶的發現與利用

中國是茶的故鄉。經過漫長的歷史跋涉,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中扎下了根,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。

如以神農時代開始算起,在中國,茶的發現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代族社會,距今大約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。

1、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與茶的發現

神農,也就是遠古三皇之一的炎帝,相傳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農時代。神農為了給人治病,經常到深山野嶺去采集草藥,他不僅要走很多路,而且還要對采集的草藥親口嘗試,體會、鑒別草藥的功能。

有一天,神農在采藥中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,頓時感到口干舌麻,頭暈目眩,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著坐下,閉目休息。這時,一陣風吹來,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著清香的葉子,神農隨后揀了兩片放在嘴里咀嚼,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,頓時感覺舌底生津,精神振奮,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。他感到好奇怪,于是,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,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、葉脈、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。神農便采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。后來,就把它命名為"茶"。

茶葉文化的緣起

1、巴蜀茶文化的形成

巴蜀常被稱作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。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,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于巴蜀。茶葉文化的形成,與巴蜀地區早期的政治、風俗及茶葉飲用有著密切的關系。

巴蜀產茶歷史悠久,并且在先秦時期就以地方特產的名義將茶作為貢品。東晉常璩《華陽國志·巴志》中載:"武王既克殷,以其宗姬于巴,爵之以子……丹、漆、茶、蜜……皆納貢之"。

但巴蜀茶業在中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,直到西漢成帝時的王褒《僮約》中,才見諸記載。《僮約》中有"膾魚鱉,烹荼盡具"、"武陽買荼,楊氏擔荷"的內容。前一句反映了成都一帶,在西漢時不但飲茶已成風尚,而且在地主富豪家里,還出現了專門的飲茶器具。后面的一句,則反映成都附近,由于茶的消費和貿易需要,茶葉已經商品化,還出現了一定的茶葉市場。三國魏張揖所著的《廣雅》一書載"荊巴間采茶作餅,成以米膏出之,……用蔥姜芼之"。反映出巴蜀地區特殊的制茶方法和飲茶方式。

漢魏以后,巴蜀的茶業進一步發展,種茶和飲茶的范圍進一步擴大。西晉張載的《成都樓》詩中有"芳茶冠六清,溢味播九區"的名句,說明茶在當時的地位,已居所有飲料之冠,而且茶的聲譽也越來越大,飲茶之風向全國各地蔓延。

2、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發展

秦漢至西晉時期,既是巴蜀茶業繼續持盛的時期,也是中國茶業由巴蜀走向全國和茶業重心開始東移的重要階段。

⑴晉南北朝茶葉生產的發展

晉代及南北朝茶葉生產的發展,是在三國時期的基礎上進行的。除了如前所述的《廣雅》記載內容外,《三國志·吳志》中"以茶當酒"的故事也說明華中地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了。

三國時,孫吳據有的現在蘇、皖、贛、鄂、湘、桂一部和廣東、福建、浙江全部陸地的東南半壁河山,也是我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。西晉時期正如杜育《荈賦》所形容的"靈山惟岳,奇產所鐘,厥生荈草,彌谷被崗",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范圍有很大發展。

⑵晉南北朝茶葉文化的幾個特征

晉代隨著茶葉生產的較大發展,飲茶的文化性也更加體現出來了。到了南北朝后,茶飲進一步普及,茶飲在民間的發展過程中,也逐漸被賦于了濃濃的文化色彩,根據文獻記載來看,晉代茶葉文化的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。

①飲茶已成為一種迎客的方式

東晉時期,茶已成為建康和三吳地區的一般待客之物,據劉義慶《世說新語》載,任育長隨晉室南渡以后,很不得志。一次,他到建康,當時一些名士便在江邊迎候"。一見便覺有異,坐席竟下飲",就是說,他一到就感到奇怪,因為剛坐下,就有人送上茶來。任育長是中原人,對茶還不太熟悉,大概只是聽人說過。看到有茶上來,便問:"此為茶為茗?"這下子,輪到江東人奇怪了:"這人怎么連茗就是茶都不知道!"任育長看見主人一臉的疑惑,知道自己說了外行話便連忙掩飾說:"我剛才問,是熱的還是冷的"。

②茶飲是清謙儉樸的標志

據《晉中興書》載陸納做吳興太守時,衛將軍謝安準備去訪問他。陸納的侄子陸俶見叔叔沒有準備豐盛的食品,心中暗暗責備,但又不敢問。于是,擅自準備了十多個人的用餐酒菜招待謝安。事后,陸納大為光火,覺得侄子的行為玷污了自己的清名,狠狠打了陸俶四十大板。在《晉書、桓溫傳》中也記載"桓溫為揚州牧,性儉,每宴惟下匕奠,茶果而已"。

③茶飲廣泛進入祭禮

在《異苑》一書中記有一則傳說:剡縣陳務妻,年輕時和兩個兒子寡居。院子里有一座古墳,每次飲茶時,都要先在墳前澆祭茶水。兩個兒子對此很討厭,想把古墳平掉,母親苦苦勸說才止住。一天夢中,陳務妻見到一個人,說:我埋在此地已有三百多年了,蒙你竭力保護,又賜我好茶,我雖然是地下朽骨,但不會忘記報答你的。等到天亮,在院子中發現有十萬錢。母親把這事告訴兩個兒子,二人很漸愧,自此以后,祭禱就更勤了。后來,到了南北朝時期,以茶作祭,進入了上層社會。《南齊書、武帝本紀》載:永明十一年七月,齊武帝下了一封詔書,詔曰:"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,唯設餅、茶飲、干飯、酒脯而已,天下貴賤,咸同此制"。齊武帝蕭頤,是南朝比較節儉的少數統治者之一。他立遺囑,以茶飲等物作祭,把民間的禮俗用于統治階級的喪禮這中,無疑推廣和鼓勵了這種制度。

④茶飲、茶事進入文學作品中

因為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茶飲的普及,各種茶事和茶葉美學內涵也引起了當時文學家的注意,在他們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的反映。除了前面《世說新語》、《神異記》、《異苑》中記述描寫的內容外,流傳下來的還有左思的《嬌女詩》,杜育的《荈賦》,楊之的《洛陽伽藍記》等都從各個方面對茶飲、茶事進行了描述。從而提高了茶飲在文化上的品位。

中華茶文化的傳播

中國茶文化淵源流長,它隨著茶飲的普及擴展,不斷地浸潤著人們美好的心靈。隨著歷史的腳步,中華茶文化由內而外,由近及遠地不斷傳播于中華大地各族人民,并披澤海外,聞名于世。

1、茶馬古道與茶文化傳播

在茶葉歷史上,茶葉文化由內地向邊疆各族的傳播,主要是由于兩個特定的茶政內容而發生的,這就是"榷茶"和"茶馬互市"。

"榷茶"的意思,就是茶葉專賣,這是一項政府對茶葉買賣的專控制度。"榷茶",最早起于唐代。

  到了宋初,由于國用欠豐,極需增加茶稅收入,其次,也為革除唐朝以來茶葉自由經營收取稅制的積弊,便開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邊茶的茶馬互市兩項重要的國策。

⑴茶馬交易

茶馬交易,最初見于唐代。但未成定制。就是在宋朝初年,內地向邊疆少數民族購買馬匹,主要還是用銅錢。但是這些地區的牧民則將賣馬的銅錢漸漸用來鑄造兵器。因此,宋朝政府從國家安全和貨幣尊嚴考慮,在太平興國八年,正式禁止以銅錢買馬,改用布帛、茶葉、藥材等來進行物物交換,為了使邊貿有序進行,還專門設立了茶馬司,茶馬司的職責是"掌榷茶之利,以佐邦用;凡市馬于四夷,率以茶易之。"《宋史·職官志》)
在茶馬互市的政策確立之后,宋朝于今晉、陜、甘、川等地廣開馬市大量換取吐蕃、回紇、黨項等族的優良馬匹,用以保衛邊疆。到南宋時,茶馬互市的機構,相對固定為四川五場、甘肅三場八個地方。四川五場主要用來與西南少數民族交易,甘肅三場均用來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易。元朝不缺馬匹,因而邊茶主要以銀兩和土貨交易。到了明代初年,茶馬互市再度恢復,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,才漸漸廢止。

⑵茶入吐蕃

茶入吐蕃的最早記載是在唐代。唐代對吐蕃影響漢族政權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視,因為與吐蕃的關系如何,直接影響到絲綢之路的正常貿易,包括長安到西域的路線,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線和區域。因為這些路線和區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響之下。

唐代的文成公主進藏,就是出于安邊的目的,于此同時,也將當時先進的物飾拿鞔攪四瞧怨諾母咴>蕁段韃厝占恰芳竊兀某曬魎媧鍥分芯陀脅枰逗筒柚鄭羅囊柘八滓慘虼說玫酵乒愫頭⒄埂5攪酥刑頻氖焙潁⑹菇詰酵羅保吹降鋇厥琢旒抑幸延脅簧僦釗縭僦蕁⑹嬤蕁⒐雖鏡鵲氐拿琛V刑埔院螅杪斫灰資雇羅脛性墓叵蹈芮小?br>
⑶茶入回紇

回紇是唐代西北地區的一個游牧少數民族,唐代時,回紇的商業活動能力很強,長期在長安的就有上千人,回紇與唐的關系較為平和,唐憲宗把女兒太和公主嫁到回紇,玄宗又封裴羅為懷仁可汗。

《新唐書·陸羽傳》中載:"羽嗜茶,著經三篇,言茶之源、之法、之具尤備,天下益知飲茶矣……其后尚茶成風,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"。回紇將馬匹換來的茶葉等,除了飲用外,還用一部分茶葉與土耳其等阿拉伯國家進行交易,從中獲取可觀的利潤。

⑷茶入西夏和遼

西夏王國建立于宋初,成為西北地區一支強大的勢力。西夏國的少數民族主要是由羌族的一支發展而成的黨項族。宋朝初期,向黨項族購買馬匹,是以銅錢支付,而黨項族則利用銅錢來鑄造兵器,這對宋朝來講無疑具有潛在的威脅性,因此,在太平興國八年宋朝就用茶葉等物品來與之作物物交易。

至1038年,西夏元昊稱帝,不久便發動了對宋戰爭,雙方損失巨大,不得已而重新修和。但宋王朝的政策軟弱,有妥協之意。元昊雖向宋稱臣,但宋送給夏的歲幣茶葉等,則大大增加,贈茶由原來的數千斤,上漲到數萬斤乃至數十萬斤之多。

北宋時期,在與西夏周旋的同時,宋朝還要應付東北的契丹國的侵犯。916年阿保機稱帝,建契丹國后,以武力奪得幽云十六州,繼而改國號稱遼。遼軍的侵略野心不斷擴大,1044年,突進到澶州城下,宋朝急忙組織阻擊,雙方均未取得戰果,對峙不久,雙方議和,這就是歷史上有名?quot;澶淵之盟"。議和結果是,遼撤兵,宋供歲幣入遼,銀10萬兩,絹20萬匹。此后,雙方在邊境地區開展貿易,宋朝用絲織品、稻米、茶葉等換取遼的羊、馬、駱駝等。

⑸茶入金

1115年,女真族完顏阿骨打稱帝,改名旻,國號大金。1125年10月,下詔攻宋。1126年金兵逼至黃河北岸,同年閏十一月,京師被攻破,金提出苛刻議和條件,宋欽宗入金營求和,金又迫使宋徽宋皇子、貴妃等赴金營。最后掠虜徽、欽二宗及后妃宗室等北撤,北宋自此結束。

金朝以武力不斷脅迫宋朝的同時,也不斷地從宋人那里取得飲茶之法,而且飲茶之風日甚一日。茶飲地位不斷提高,如《松漠記聞》載,女真人婚嫁時,酒宴之后?quot;富者遍建茗,留上客數人啜之,或以粗者煮乳酪"。同時,漢族飲茶文化在金朝文人中的影響也很深,如黨懷英所作的《青玉案》詞中,對茶文化的內蘊有很準確的把握。  
參考金古墓壁畫

2、中華茶文化向外傳播簡述

中華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內涵,具有很強的民族性,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,也越具有世界性。中華茶文化在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中,也不斷地向周邊國家傳播,不斷地影響著這些國家的飲食文化。

⑴茶入朝鮮半島

朝鮮半島在四世紀至七世紀中葉,是高句麗、百濟和新羅三國鼎立時代,據傳六世紀中葉,已有植茶,其茶種是由華嚴宗智異禪師在朝鮮建華嚴寺時傳入至7世紀初飲茶之風已扁及全朝鮮。后來,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,逐漸統一了全國。

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,中國與濟、新羅的往來比較頻繁,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關系也比較密切。特別是新羅,在唐朝有通使往來一百二十次以上,是與唐通使來往最多的鄰國之一。新羅人在唐朝主要學習佛典、佛法,研究唐代的典章,有的人還在唐朝做官。因而,唐代的飲茶習俗對他來說應是很親近的。

新羅的使節大廉,在唐文宗太和后期,將茶籽帶回國內,種于智異山下的華巖寺周圍,朝鮮的種茶歷史由此開始。朝鮮《三國本紀》卷十,《新羅本紀》興德王三年云:"入唐回使大廉,持茶種子來,王使植地理山。茶自善德王時有之, 至于此盛焉"。

至宋代時,新羅人也學習宋代的烹茶技藝。新羅在參考吸取中國茶文化的同時,還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禮。這套茶禮包括

一、吉禮時敬茶;
二、齒禮時敬茶?
三、賓禮時敬茶;
四、嘉時敬茶。

其中賓禮時敬茶最為典型。高麗時代迎接使臣的賓禮儀式共有五種。迎接宋、遼、金、元的使臣,其地點在乾德殿閣里舉行,國王在東朝南,使臣在西朝東接茶,或國王在東朝西,使臣在西朝東接茶,有時,由國王親自敬茶。

高麗時代,新羅茶禮的程度和內容,與宋代的宮廷茶宴茶禮有不少相通之處。

⑵茶入日本

中國的茶與茶文化,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刻,尤其是對日本茶道的發生發展,有著十分緊密的淵源關系。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個內容,而日本茶道的發祥,與中國文化的熏陶戚戚相關。

中國茶及茶文化傳入日本,主要是以浙江為通道,并以佛教傳播為途徑而實現的。浙江名剎大寺有天臺山國清寺、天目山徑山寺、寧波阿育王寺、天童寺等。其中天臺山國清寺是天臺宗的發源地,徑山寺是臨濟宗的發源地。并且,浙江地處東南沿海,是唐、宋、元各代重要的進出口岸。自唐代至元代,日本遣使和學問僧絡繹不絕,來到浙江各佛教勝地修行求學,回國時,不僅帶去了茶的種植知識、煮泡技藝,還帶去了中國傳統的茶道精神,使茶道在日本發揚光大,并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和精神內涵。中國茶葉文化,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浙江的佛教對日本的影響和日本遣使、學問僧在浙江的游歷。在這些遣唐使和學問僧中,與茶葉文化的傳播有較直接關系的主要是都永忠和最澄。

都永忠在興仁寶龜八年,隨著唐使到了中國,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,后與最澄等一起回國。都永忠平生好茶,當弘仁元年四月,嵯峨天皇行幸近江滋賀的韓琦,經過梵釋寺時,作為該寺大僧的都永忠,親手煮茶進獻,天皇則賜之以御冠。同年六月,嵯峨天皇便命畿內,近江、丹波、播磨等地種茶,作為每年的貢品。后來,茶葉逐漸成為宮廷之物,深受皇室寵愛,并逐步向民間普及。

傳播中國茶文化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日僧最澄。最澄到浙江后,便登上天臺山,隨從道邃行滿學習天臺宗,又到越州龍興寺從順曉學習密宗,永貞元年八月與都永忠等一起從明州起程歸國。從浙江天臺山帶去了茶種,據《日本社神道秘記》記載最澄從中國傳去茶種后,植于日吉神社旁。最澄在將茶種引入日本的同時,也將茶飲引入了宮廷,得到了天皇的重視,具有與都永忠同樣的功績。

最澄之前,天臺山與天臺宗僧人也多有赴日傳教者如天寶十三年的鑒真等,他們帶去的不僅是天臺派的教義,而且也有科學技術和生活習俗,飲茶之道無疑也是其中之一。

南宋時期,是中國茶道外傳的重要階段。日僧榮西曾兩次來華。榮西第一次入宋,回國時除帶了天臺新章疏30余部60卷,還帶回了茶籽,種植于佐賀縣肥前背振山、拇尾山一帶。榮西第二次入宋是日本文治三年四月,日本建久二年七月,榮西回到長崎,嗣后便在京都修建了建仁寺,在鐮倉修建了圣福寺,并在寺院中種植茶樹,大力宣傳禪教和茶飲。

在此期間,中國宋代的茶具精品--天目茶碗、青瓷茶碗也由浙江開始相繼傳入日本。在日本茶道中,天目茶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日本喝茶之初到創立茶禮的東山時代,所用只限于天目茶碗,后來,因茶道的普及,一般所用茶碗為朝鮮和日本的仿制品,而天目茶碗益顯珍貴,只限于"臺天目點茶法"和其它一些比較莊重的場合,如貴客臨門或向神佛獻茶等。

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,是由奈良稱名寺和尚村田珠光1425-1502年),將平民聚合飲茶的集會"茶寄合"與貴族茶會"茶數寄"合二為一形成的禪宗點茶法。自珠光完成了茶道的建立后,千利休繼續發揚光大,提煉出"和、敬、清、寂"茶道四規,而取得"天下茶匠"的地位。從此以后,日本茶道流派紛呈,各具特色,但"和、敬、清、寂"四規和待人接物的"七則",仍然是茶道的主要精神。整個日本茶道藝術,無不體現出與佛教的息息相通,至今仍然散發著中國唐宋時代的文化氣息,保留著浙江天臺山、徑山等地的佛家飲茶遺風。

⑶茶入俄國

中國茶葉最早傳入俄國,據傳是在公元六世紀時,由回族人運銷至中亞細亞。到元代,蒙古人遠征俄國,中國文明隨之傳入,到了明朝,中國茶葉開始大拷攵砉?
至清代雍正五年中俄簽訂互市條約,以恰克圖為中心開展陸路通商貿易,茶葉就是其中主要的商品,其輸出方式是將茶葉用馬馱到天津,然后再用駱駝運到恰克圖。

1883年后,俄國多次引進中國茶籽,試圖栽培茶樹,1884年,索洛沃佐夫從漢口運去茶苗12000株和成箱的茶籽,在查瓦克──巴統附近開辟一小茶園,從事茶樹栽培和制茶。

1888年,俄人波波夫來華,訪問寧波一家茶廠,回國時,聘去了以劉峻周為首的茶葉技工10名,同時購買了不少茶籽和茶苗。后來劉峻周等,在高加索、巴統開始工作,歷經了3年時間,種植了80公頃茶樹,并建立了一座小型茶廠。1896年,劉峻周等人合同期滿,回國前,波波夫要托劉峻周再招聘技工,產菜購茶苗茶籽。1897年,劉峻周又帶領12名技工攜帶家眷往俄國,1990年在阿札里亞種植茶樹150公頃,并建立了茶葉加工廠。

劉峻周于1893年應聘赴俄,到1924年返回家鄉,三十年時間,對蘇俄茶葉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。蘇聯歷史學家們曾為此撰專文以示紀念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axi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